今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堅持寓管于服,聚焦企業痛點難點,組織開展質量技術幫扶“你點我幫”活動,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總局決策部署,主動作為,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創新推出一系列可感可及的幫扶舉措,幫助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產品品質,推動產業提質升級,取得一定成效。為加強經驗分享和復制推廣,現選取7起質量技術幫扶典型案例予以公布。
一、浙江省臺州市市場監管局助力雪地靴產業提質升級
幫扶背景:雪地靴產業是臺州市的特色產業之一,臺州擁有生產企業120余家,年產量5000萬雙,總產值超15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隨著產業擴張發展,一些問題日益凸顯,部分中小微企業質量管理基礎薄弱,產品標準執行混亂,同質化競爭明顯;地方專業檢測能力匱乏,企業送檢成本高、周期長,制約產品品質提升與市場信譽。面對消費升級趨勢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產業整體升級迫在眉睫。
幫扶舉措:臺州市市場監管局精準把脈產業痛點,制定《產業集群產品質量提升實施方案》,以“優服務、強監管、提質量”為核心思路,打出一套質量技術幫扶“組合拳”。一是構建分級分類監管體系。多維度采集產品質量信息,科學評定企業質量信用等級,采用“靶向監管+正向引導”方式,對高信用企業降低監管頻次,對高風險企業開展靶向性專項整治。二是強化標準宣貫賦能。開展“雪地靴產業質量專項培訓會”系列活動,邀請技術專家解讀防滑性能、幫面材質、保暖要求等關鍵指標及檢測方法,針對性提出質量改進措施,培訓企業負責人與質檢人員100多人次。三是強化監督抽查結果運用。建立“質量警示展臺”,公開曝光抽檢不合格產品及企業,并針對性開展“一對一”技術幫扶,打造“抽檢+幫扶+整改”工作模式,幫助企業精準對標達標,提升產品質量。四是強鏈補鏈補齊產業檢測能力短板。聯合檢驗認證機構、行業協會打造雪地靴檢測共享實驗室,共享防滑性能測試儀、耐折試驗機等專業設備。共享實驗室自今年6月運行以來,已開展檢測服務53次,為企業節約檢測成本7萬余元。
幫扶成效:通過幫扶,已有18家企業通過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人均產量提升至15.8件/小時,產品一次性過檢合格率從60%躍升至95%,訂單量增長30%。今年上半年,區域產業整體產值同比增長15%。
二、重慶市市場監管局創新構建四個“一體幫扶”助力“重慶造”電動摩托車“提質強鏈出海”
幫扶背景:摩托車產業是重慶市制造業支柱產業之一,2024年重慶市摩托車整車出口502.7萬輛,占全國摩托車整車出口量的34.7%。電動摩托車是重慶市摩托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全市正創新打造高端摩托車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重慶市市場監管局主動發揮職能優勢,啟動全市電動摩托車產業“提質強鏈出!惫ぷ鳎瑤椭髽I增強質量競爭力及出海能力。
幫扶措施:一是創新構建綜合幫扶體系。加強幫扶資源整合運用,建立質量、標準、認證、檢驗檢測等要素集成的綜合幫扶體系,為電動摩托車生產企業提供四個“一體幫扶”,即“整車廠與供應鏈一體幫扶”“內銷產品與出口產品一體幫扶”“過程控制與人員能力一體幫扶”以及“標準符合性與質量可靠性一體幫扶”。二是精準掌握企業幫扶需求。開展質量技術幫扶“你點我幫”活動,邀請雅迪、愛瑪、宗申等電動摩托車生產企業參加質量技術幫扶座談會,收集幫扶需求,做到問需精準幫扶。三是有效解決區域產品質量問題。召開電動摩托車質量提升分析會,對《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安全要求》等標準進行專業解讀,結合電磁兼容(EMC)等典型質量問題案例提出整改策略。協同技術機構延伸服務鏈條,一體全面帶動供應鏈質量幫扶,培育區域質量發展比較優勢。四是服務企業提升“出!蹦芰。開展國際市場合規準入培訓,講解海外市場準入法規體系和測試流程,幫助出口企業掌握國際市場合規準入動態,妥善應對技術貿易壁壘。五是提升產品出廠檢驗檢測能力。組織生產企業檢驗人員到技術機構免費實操培訓、跟班學習,帶動提升企業產品出廠檢驗水平。
幫扶成效:截至目前,“提質強鏈出海”工作已覆蓋全市29家電動摩托車整車生產企業,收集企業幫扶需求48條,培訓企業技術人員80余人,開設電機及控制器、電磁兼容性等學習項目44項。協同技術機構籌備開展針對歐美、東南亞等主要出口目的地國家的合規準入培訓,推動建立電動摩托車領域產品質量可靠性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促進提升“重慶造”電動摩托車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三、山東省濱州市市場監管局賦能商用廚具產業提質增效
幫扶背景:商用廚具產業是濱州市的富民產業,現有生產及配套企業2800余家,產品涵蓋十二大系列、上千品種,產銷量年均增長15%以上,占全省90.6%、全國42.5%的市場份額,覆蓋全國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行業內低價、同質化等“內卷式”競爭凸顯,產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長期存在,影響了產業健康發展。
幫扶舉措:一是以培訓提升管理能力。舉辦廚具企業質量、標準、認證等宣貫和培訓會議30余場,全方位提升企業質量意識和管理水平。二是以獎補促進認證意愿。制定專項激勵政策,幫助90余家參與自愿性認證的廚具企業獲得資金補貼,鼓勵企業加快完成燃氣燃燒器具等核心產品3C認證,推動更多企業實現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三是以檢查督促整改問題。針對抽查不合格企業、涉輿情和投訴舉報多的企業,開展重點檢查和專家問診,堅持每年組織專家檢查企業50家以上,借助技術專家力量,“一對一”幫助企業整改問題。
幫扶成效:通過幫扶,當地商用廚具行業管理水平和質量狀況明顯改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同比提高15%,質量違法案件同比下降12%。179家燃氣燃燒器具生產企業獲得CCC證書745張,企業獲證率位居全國前列。標準話語權進一步提升,主導發布團體標準17項,企業參與制修訂國標23項。擁有有效專利1268件,其中發明專利46件,馬德里國際注冊商標12件,馳名商標1件。促成商用廚具企業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32筆,融資額達1.7億元。
四、福建省廈門市市場監管局幫扶助力儲能電池產業質量提升
幫扶背景:儲能電池產業是廈門市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廈門市儲能電池產業快速發展,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效應的產業集群,但仍存在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中小企業工藝標準化程度低、行業企業在儲能及相關領域的標準話語權不高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高質量發展。
幫扶舉措:一是強化質量支撐。開展產業質量問診,制定產業質量瓶頸圖譜,形成“質量問題”“重點攻關項目”等清單,梳理質量問題151項。建立質量攻關“揭榜掛帥”機制,向企業派駐質量服務專員,按月跟蹤質量提升進展,按季評估質量技術幫扶成效,按年統計質量技術幫扶指標,形成“診斷—實施—反饋”全流程閉環。開展檢驗檢測實驗室互訪行動,通過龍頭企業共享實驗室、技術機構提供專業檢測服務等方式,為中小企業檢測關鍵材料產品,改進生產工藝流程。二是強化標準引領。推動儲能電池行業企業積極開展標準對標達標活動,積極參與標準制修訂。個別行業企業參與制修訂UL?9540、UL?9540A、UL?2743等多份國際標準,加入國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協會組織20余個,參與制修訂GB?43854、GB?36672、GB?40559等50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三是品牌示范帶動。舉辦新能源領域首席質量官培訓班,推動企業質量品牌人才隊伍建設。開展產業質量管理訓練營,開設質量管理、流程理念和設計優化方法等管理實戰課程,累計培訓300多人次,發布《生產設備管理規范》《變更管理實施規范》等團體標準規范,解決中小企業工藝標準化程度低的問題。四是優化知識產權服務。為龍頭企業提供專利快速預審服務,發明專利由22個月縮短至3—6個月、實用新型專利由12個月縮短至1—2個月,知識產權申請與布局時間成本大幅縮減。指導龍頭企業逐步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優勢企業,保持市場競爭優勢。優化知識產權維權服務,為鏈主企業提供行政、司法、仲裁、調解、檢驗鑒定、公證、維權援助等服務,做好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服務。
幫扶成效:通過幫扶,廈門市儲能電池產業產品質量獲得提升,產品出廠自檢合格率從98.2%提升至99.1%,客戶投訴率同比下降32%,質量成本占比下降1.8個百分點;8家行業企業通過ISO9001認證,5家企業導入IATF?16949汽車行業質量管理體系;行業企業平均生產效率提升15%,制造成本降低8%,預計2025年產值超500億元。
五、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深入推進產品質量可靠性創新實踐
幫扶背景:產品質量可靠性是產品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是反映產品質量水平的核心指標。隨著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加速,產品質量可靠性日益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圍繞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戰略目標,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重點行業,對標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提升整機裝備可靠性水平。在工作實際中發現,部分企業仍然面臨技術基礎薄弱、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可靠性技術應用不足、可靠性創新水平存在短板等問題。
幫扶舉措: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以提升企業產品質量可靠性創新水平為主線,采用“科普宣傳+技術平臺+專家幫扶+培育清單”四位一體幫扶舉措,推動可靠性創新工作走深走實。一是組織企業參加“產品質量可靠性公益大講堂”,結合日常監管工作,面向企業宣貫可靠性相關政策、宣講可靠性科普知識。二是成立北京市可靠性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加強技術賦能,開展產品質量可靠性相關技術研究,為北京市產品質量可靠性實踐評選提供技術支撐。三是建立北京市產品質量可靠性專家庫,充分發揮行業專家在可靠性創新實踐幫扶、典型選樹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解決企業質量技術難題。四是選樹可靠性培育清單,加強與區局聯動,深入企業開展調研,將轄區內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儀器儀表、高端裝備等具備一定可靠性基礎的企業列入培育清單,建立答疑機制,為其提供產品質量可靠性工作指導。
幫扶成效:成立首批2個可靠性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助推8家企業獲得產品質量可靠性創新“最佳實踐”典型案例,1家企業獲評FMEA(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應用典型案例,有效發揮帶動引領作用,助力推動產品質量由滿足符合性向追求高可靠性轉型。
六、天津市市場監管委幫扶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解決進口部件“卡脖子”問題
幫扶背景: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水下智能裝備的研發、制造與銷售。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關鍵零部件的采購受制于國外市場,嚴重影響其水下智能裝備的研發與生產。
幫扶舉措:一是綜合分析企業面臨的問題及現狀,組織召開技術研討會,開出“分析建議書”,幫助企業采用高品質材料和先進制造工藝,確保機械結構堅固耐用,同時設計中充分考慮易損件的更換和維護,降低維護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依托京津滬渝可靠性專家隊伍,優選技術精湛的專家,開展質量技術培訓,協助建立精確控制系統,攻克先進傳感器技術,實現在水下300米的嚴苛環境中對操作過程的高度精確控制。三是運用京津滬渝可靠性公共服務平臺等先進檢驗資源,根據不同的特殊應用場景及技術要求,幫助企業開展產品測試驗證。
幫扶成效:通過幫扶,該企業成功突破國外技術封鎖與進口產品限制,實現了完全自主國產化替代。2021年至今,該企業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稱號。
七、安徽省馬鞍山市市場監管局幫扶助力某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節本增效
幫扶背景:某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獲證企業,主要生產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是安徽省重要建筑用鋼材生產基地。近年來,隨著建筑用鋼筋產品市場需求持續走弱,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加之產品合金成本偏高、重量偏差控制精度偏低等問題逐步顯現,直接影響了企業經營效益。
幫扶舉措:一是優化合金成分,降低冶煉成本。組織專家團隊對建筑用鋼筋軋制用鋼坯冶煉成分進行調整優化,并對軋制的成品性能進行檢測跟蹤驗證,經過多輪試驗和探索,將硅錳合金和釩氮合金加入量分別降低至合理水平,屈服強度性能指標穩定在430MPa—440MPa之間,每噸鋼降本約10元。二是改進軋制工藝,提升噸材效益。指導企業改進軋制生產工藝,優化產品表面設計,針對性培訓重量偏差控制技術及檢測技術,確保產品重量偏差穩定控制在合理范圍。按照3200元/噸鋼材售價計算,重量偏差每提升0.5%,鋼材效益提升16元/噸。三是提升檢測能力,嚴控產品質量。開展不同成分、生產工藝條件下顯微組織的鑒別研究和系統性培訓,提升對判據要求的理解和自身檢測能力,嚴格出廠檢驗。
幫扶成效:今年以來,質量技術幫扶助力該企業降本增效約1億元,質量異議次數降低60%。
來源網址:https://www.samr.gov.cn/xw/zj/art/2025/art_bb00c61cf1f04804a304eba4e4c8f19e.html
今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堅持寓管于服,聚焦企業痛點難點,組織開展質量技術幫扶“你點我幫”活動,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總局決策部署,主動作為,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創新推出一系列可感可及的幫扶舉措,幫助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產品品質,推動產業提質升級,取得一定成效。為加強經驗分享和復制推廣,現選取7起質量技術幫扶典型案例予以公布。
一、浙江省臺州市市場監管局助力雪地靴產業提質升級
幫扶背景:雪地靴產業是臺州市的特色產業之一,臺州擁有生產企業120余家,年產量5000萬雙,總產值超15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隨著產業擴張發展,一些問題日益凸顯,部分中小微企業質量管理基礎薄弱,產品標準執行混亂,同質化競爭明顯;地方專業檢測能力匱乏,企業送檢成本高、周期長,制約產品品質提升與市場信譽。面對消費升級趨勢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產業整體升級迫在眉睫。
幫扶舉措:臺州市市場監管局精準把脈產業痛點,制定《產業集群產品質量提升實施方案》,以“優服務、強監管、提質量”為核心思路,打出一套質量技術幫扶“組合拳”。一是構建分級分類監管體系。多維度采集產品質量信息,科學評定企業質量信用等級,采用“靶向監管+正向引導”方式,對高信用企業降低監管頻次,對高風險企業開展靶向性專項整治。二是強化標準宣貫賦能。開展“雪地靴產業質量專項培訓會”系列活動,邀請技術專家解讀防滑性能、幫面材質、保暖要求等關鍵指標及檢測方法,針對性提出質量改進措施,培訓企業負責人與質檢人員100多人次。三是強化監督抽查結果運用。建立“質量警示展臺”,公開曝光抽檢不合格產品及企業,并針對性開展“一對一”技術幫扶,打造“抽檢+幫扶+整改”工作模式,幫助企業精準對標達標,提升產品質量。四是強鏈補鏈補齊產業檢測能力短板。聯合檢驗認證機構、行業協會打造雪地靴檢測共享實驗室,共享防滑性能測試儀、耐折試驗機等專業設備。共享實驗室自今年6月運行以來,已開展檢測服務53次,為企業節約檢測成本7萬余元。
幫扶成效:通過幫扶,已有18家企業通過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人均產量提升至15.8件/小時,產品一次性過檢合格率從60%躍升至95%,訂單量增長30%。今年上半年,區域產業整體產值同比增長15%。
二、重慶市市場監管局創新構建四個“一體幫扶”助力“重慶造”電動摩托車“提質強鏈出海”
幫扶背景:摩托車產業是重慶市制造業支柱產業之一,2024年重慶市摩托車整車出口502.7萬輛,占全國摩托車整車出口量的34.7%。電動摩托車是重慶市摩托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全市正創新打造高端摩托車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重慶市市場監管局主動發揮職能優勢,啟動全市電動摩托車產業“提質強鏈出海”工作,幫助企業增強質量競爭力及出海能力。
幫扶措施:一是創新構建綜合幫扶體系。加強幫扶資源整合運用,建立質量、標準、認證、檢驗檢測等要素集成的綜合幫扶體系,為電動摩托車生產企業提供四個“一體幫扶”,即“整車廠與供應鏈一體幫扶”“內銷產品與出口產品一體幫扶”“過程控制與人員能力一體幫扶”以及“標準符合性與質量可靠性一體幫扶”。二是精準掌握企業幫扶需求。開展質量技術幫扶“你點我幫”活動,邀請雅迪、愛瑪、宗申等電動摩托車生產企業參加質量技術幫扶座談會,收集幫扶需求,做到問需精準幫扶。三是有效解決區域產品質量問題。召開電動摩托車質量提升分析會,對《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安全要求》等標準進行專業解讀,結合電磁兼容(EMC)等典型質量問題案例提出整改策略。協同技術機構延伸服務鏈條,一體全面帶動供應鏈質量幫扶,培育區域質量發展比較優勢。四是服務企業提升“出!蹦芰。開展國際市場合規準入培訓,講解海外市場準入法規體系和測試流程,幫助出口企業掌握國際市場合規準入動態,妥善應對技術貿易壁壘。五是提升產品出廠檢驗檢測能力。組織生產企業檢驗人員到技術機構免費實操培訓、跟班學習,帶動提升企業產品出廠檢驗水平。
幫扶成效:截至目前,“提質強鏈出!惫ぷ饕迅采w全市29家電動摩托車整車生產企業,收集企業幫扶需求48條,培訓企業技術人員80余人,開設電機及控制器、電磁兼容性等學習項目44項。協同技術機構籌備開展針對歐美、東南亞等主要出口目的地國家的合規準入培訓,推動建立電動摩托車領域產品質量可靠性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促進提升“重慶造”電動摩托車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三、山東省濱州市市場監管局賦能商用廚具產業提質增效
幫扶背景:商用廚具產業是濱州市的富民產業,現有生產及配套企業2800余家,產品涵蓋十二大系列、上千品種,產銷量年均增長15%以上,占全省90.6%、全國42.5%的市場份額,覆蓋全國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行業內低價、同質化等“內卷式”競爭凸顯,產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長期存在,影響了產業健康發展。
幫扶舉措:一是以培訓提升管理能力。舉辦廚具企業質量、標準、認證等宣貫和培訓會議30余場,全方位提升企業質量意識和管理水平。二是以獎補促進認證意愿。制定專項激勵政策,幫助90余家參與自愿性認證的廚具企業獲得資金補貼,鼓勵企業加快完成燃氣燃燒器具等核心產品3C認證,推動更多企業實現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三是以檢查督促整改問題。針對抽查不合格企業、涉輿情和投訴舉報多的企業,開展重點檢查和專家問診,堅持每年組織專家檢查企業50家以上,借助技術專家力量,“一對一”幫助企業整改問題。
幫扶成效:通過幫扶,當地商用廚具行業管理水平和質量狀況明顯改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同比提高15%,質量違法案件同比下降12%。179家燃氣燃燒器具生產企業獲得CCC證書745張,企業獲證率位居全國前列。標準話語權進一步提升,主導發布團體標準17項,企業參與制修訂國標23項。擁有有效專利1268件,其中發明專利46件,馬德里國際注冊商標12件,馳名商標1件。促成商用廚具企業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32筆,融資額達1.7億元。
四、福建省廈門市市場監管局幫扶助力儲能電池產業質量提升
幫扶背景:儲能電池產業是廈門市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廈門市儲能電池產業快速發展,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效應的產業集群,但仍存在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中小企業工藝標準化程度低、行業企業在儲能及相關領域的標準話語權不高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高質量發展。
幫扶舉措:一是強化質量支撐。開展產業質量問診,制定產業質量瓶頸圖譜,形成“質量問題”“重點攻關項目”等清單,梳理質量問題151項。建立質量攻關“揭榜掛帥”機制,向企業派駐質量服務專員,按月跟蹤質量提升進展,按季評估質量技術幫扶成效,按年統計質量技術幫扶指標,形成“診斷—實施—反饋”全流程閉環。開展檢驗檢測實驗室互訪行動,通過龍頭企業共享實驗室、技術機構提供專業檢測服務等方式,為中小企業檢測關鍵材料產品,改進生產工藝流程。二是強化標準引領。推動儲能電池行業企業積極開展標準對標達標活動,積極參與標準制修訂。個別行業企業參與制修訂UL?9540、UL?9540A、UL?2743等多份國際標準,加入國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協會組織20余個,參與制修訂GB?43854、GB?36672、GB?40559等50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三是品牌示范帶動。舉辦新能源領域首席質量官培訓班,推動企業質量品牌人才隊伍建設。開展產業質量管理訓練營,開設質量管理、流程理念和設計優化方法等管理實戰課程,累計培訓300多人次,發布《生產設備管理規范》《變更管理實施規范》等團體標準規范,解決中小企業工藝標準化程度低的問題。四是優化知識產權服務。為龍頭企業提供專利快速預審服務,發明專利由22個月縮短至3—6個月、實用新型專利由12個月縮短至1—2個月,知識產權申請與布局時間成本大幅縮減。指導龍頭企業逐步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優勢企業,保持市場競爭優勢。優化知識產權維權服務,為鏈主企業提供行政、司法、仲裁、調解、檢驗鑒定、公證、維權援助等服務,做好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服務。
幫扶成效:通過幫扶,廈門市儲能電池產業產品質量獲得提升,產品出廠自檢合格率從98.2%提升至99.1%,客戶投訴率同比下降32%,質量成本占比下降1.8個百分點;8家行業企業通過ISO9001認證,5家企業導入IATF?16949汽車行業質量管理體系;行業企業平均生產效率提升15%,制造成本降低8%,預計2025年產值超500億元。
五、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深入推進產品質量可靠性創新實踐
幫扶背景:產品質量可靠性是產品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是反映產品質量水平的核心指標。隨著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加速,產品質量可靠性日益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圍繞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戰略目標,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重點行業,對標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提升整機裝備可靠性水平。在工作實際中發現,部分企業仍然面臨技術基礎薄弱、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可靠性技術應用不足、可靠性創新水平存在短板等問題。
幫扶舉措: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以提升企業產品質量可靠性創新水平為主線,采用“科普宣傳+技術平臺+專家幫扶+培育清單”四位一體幫扶舉措,推動可靠性創新工作走深走實。一是組織企業參加“產品質量可靠性公益大講堂”,結合日常監管工作,面向企業宣貫可靠性相關政策、宣講可靠性科普知識。二是成立北京市可靠性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加強技術賦能,開展產品質量可靠性相關技術研究,為北京市產品質量可靠性實踐評選提供技術支撐。三是建立北京市產品質量可靠性專家庫,充分發揮行業專家在可靠性創新實踐幫扶、典型選樹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解決企業質量技術難題。四是選樹可靠性培育清單,加強與區局聯動,深入企業開展調研,將轄區內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儀器儀表、高端裝備等具備一定可靠性基礎的企業列入培育清單,建立答疑機制,為其提供產品質量可靠性工作指導。
幫扶成效:成立首批2個可靠性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助推8家企業獲得產品質量可靠性創新“最佳實踐”典型案例,1家企業獲評FMEA(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應用典型案例,有效發揮帶動引領作用,助力推動產品質量由滿足符合性向追求高可靠性轉型。
六、天津市市場監管委幫扶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解決進口部件“卡脖子”問題
幫扶背景: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水下智能裝備的研發、制造與銷售。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關鍵零部件的采購受制于國外市場,嚴重影響其水下智能裝備的研發與生產。
幫扶舉措:一是綜合分析企業面臨的問題及現狀,組織召開技術研討會,開出“分析建議書”,幫助企業采用高品質材料和先進制造工藝,確保機械結構堅固耐用,同時設計中充分考慮易損件的更換和維護,降低維護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依托京津滬渝可靠性專家隊伍,優選技術精湛的專家,開展質量技術培訓,協助建立精確控制系統,攻克先進傳感器技術,實現在水下300米的嚴苛環境中對操作過程的高度精確控制。三是運用京津滬渝可靠性公共服務平臺等先進檢驗資源,根據不同的特殊應用場景及技術要求,幫助企業開展產品測試驗證。
幫扶成效:通過幫扶,該企業成功突破國外技術封鎖與進口產品限制,實現了完全自主國產化替代。2021年至今,該企業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稱號。
七、安徽省馬鞍山市市場監管局幫扶助力某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節本增效
幫扶背景:某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獲證企業,主要生產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是安徽省重要建筑用鋼材生產基地。近年來,隨著建筑用鋼筋產品市場需求持續走弱,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加之產品合金成本偏高、重量偏差控制精度偏低等問題逐步顯現,直接影響了企業經營效益。
幫扶舉措:一是優化合金成分,降低冶煉成本。組織專家團隊對建筑用鋼筋軋制用鋼坯冶煉成分進行調整優化,并對軋制的成品性能進行檢測跟蹤驗證,經過多輪試驗和探索,將硅錳合金和釩氮合金加入量分別降低至合理水平,屈服強度性能指標穩定在430MPa—440MPa之間,每噸鋼降本約10元。二是改進軋制工藝,提升噸材效益。指導企業改進軋制生產工藝,優化產品表面設計,針對性培訓重量偏差控制技術及檢測技術,確保產品重量偏差穩定控制在合理范圍。按照3200元/噸鋼材售價計算,重量偏差每提升0.5%,鋼材效益提升16元/噸。三是提升檢測能力,嚴控產品質量。開展不同成分、生產工藝條件下顯微組織的鑒別研究和系統性培訓,提升對判據要求的理解和自身檢測能力,嚴格出廠檢驗。
幫扶成效:今年以來,質量技術幫扶助力該企業降本增效約1億元,質量異議次數降低60%。
來源網址:https://www.samr.gov.cn/xw/zj/art/2025/art_bb00c61cf1f04804a304eba4e4c8f19e.html